缺席的“对不起”——观《你好,李焕英》有感
来源: | 作者:重庆新宁 陈静 | 发布时间: 2021-01-26 | 37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春节档《你好,李焕英》,一部母女亲情篇,我考虑了很久最终还是鼓起了勇气去观看。这不仅仅是电影,也是我曾羡慕的生活,镜头场景代入感很强,一场电影下来,我嫉妒得眼角湿润,那些场景都是我求而不得的遗憾。而回忆,就像关不住闸的水,越跑越远。

出生后我就被送到了乡下的爷爷奶奶家,小时候模糊的记忆里没有妈妈的身影,我也不知道自己开口的第一句话是否叫的是妈妈。五、六岁懵懂的年龄,大人们总是逗着“你妈不要你,只要姐姐,姐姐在城里面天天吃好吃的”“你的衣服都是姐姐不要的”“你都没有吃过母乳”......这些话刚开始我还会反抗,慢慢的变成了一种恨,恨我的母亲,随着年龄的增长,这股恨意肆意疯狂。



小学六年级,父母在城里面买房了,我回到了他们身边,开始了走读的学习生活。从之前的逢年过节见面相处,到同一屋檐下生活,我越发的沉闷。不喜欢与父母有过多的交流,家里大小事情我不反对,也不参与,永远都是被动式地回答“嗯”“不知道”。在家里的空余时间都将自己锁在卧室,不是爱学习,只是一直不知道怎么和父母过日子。


2006年高中一年级,我离家出走,留给了父母一封信,三天后回家,他们沉默不语,预期中的责备与暴揍都没有,我伤心难过到极致,觉得自己就是多余的。2009年,高考失利和母亲发生大争吵,把十几年的委屈化为尖酸刻薄的言语全部发泄给母亲。一言一语的来回争执中,我才了解到这么多年自己对母亲的记恨是多么的残忍和愚蠢。原来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,母亲生下我后没几天不得已将我悄悄送回老家寄养。当时大伯家的老二也刚出生,大伯家两个儿子,我们家两个女儿,爷爷奶奶简单的为了给双方家庭凑成儿女双全,鼓动两兄弟互相换孩子,若不是母亲当年以离婚要挟,我就不仅仅只有落户在大伯家那么简单,母亲没有不要我,反而因为我的去留与父亲发生争执导致她落下了严重的月子病。


一岁的时候,母亲把我接回身边,可我天天哭,宁愿让小区扫地的环卫工人、老太太们抱也不愿意她抱我。离开奶奶的我生病、暴瘦,无奈又将我送回。期间也有许多次,但回回生病,她害怕了,母女之间的情分无根飘摇。四岁接我城里上幼儿园,我天天趴着校门口哭,看着过路人就求救要爷爷奶奶,幼儿园断断续续读了一年,我也断断续续哭了一年,恨母亲拆散我跟爷爷奶奶,同样父母也争吵了一年。后来再次送我回去,为了打消那些可怕的流言蜚语,决定把姐姐一同送往乡下,可我误以为姐姐是回来争宠的,天天跟姐姐打架,小姐妹间不和睦的童年就这样开始了。


2006年母亲看着我决绝的离家书信,茶饭不思,也没有心思做生意,不是不管我,而是怕把我逼出意外。2009年的争吵历历在目,十几年来我的冷漠疏离,恨意在母亲的深深怒吼解释中得到救赎,我的母亲一直都爱着我,她的爱很沉重,无尽的妥协。

或许,这么多年我也从来没有让我的母亲开心过,家长会我一次也没有让她参加,每年都是找各种借口骗老师,十几年来,我把我的母亲硬生生的从我的生活中排除了;我没有给母亲唱过生日歌,没跟她撒娇,家里的相册寥寥无几的合影...... 我也硬生生的从她的生活中逃出来……


想起这些事情,我真的很后悔,十几年的误解没有一句对不起,没有勇气面对。如果时间真的可以像电影那般重来,我想回到09年争吵那天,我想拥抱母亲撒娇道歉,我想……可时间不会重来,我欠母亲的一句对不起当时错过了,重提就不再有意义,这份歉意我将深埋心里,用余生来偿还这份被误解的爱。